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。根據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》和《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》的規定,現將初步候選人名單予以公布。
中國科學院
2017年8月1日
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
(共157人,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)
數學物理學部(23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馬余剛
|
49
|
原子核物理
|
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
|
2
|
王力軍
|
51
|
精密測量物理
|
清華大學
|
3
|
王小云(女)
|
50
|
基礎數學
|
清華大學
|
4
|
王玉鵬
|
52
|
凝聚態理論
|
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
|
5
|
方復全
|
52
|
數學
|
首都師范大學
|
6
|
包 剛
|
53
|
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
|
浙江大學
|
7
|
湯 濤
|
54
|
計算數學
|
南方科技大學
|
8
|
李儒新
|
47
|
光學
|
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
|
9
|
何國威
|
54
|
流體力學
|
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
|
10
|
張繼平
|
58
|
基礎數學
|
北京大學
|
11
|
陳志明
|
51
|
計算數學
|
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
|
12
|
季向東
|
54
|
粒子物理、核物理
|
上海交通大學
|
13
|
趙 剛
|
56
|
天體物理
|
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
|
14
|
趙紅衛
|
51
|
加速器物理
|
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
|
15
|
南仁東
|
72
|
天體物理
|
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
|
16
|
姜宗林
|
62
|
高超聲速氣體動力學
|
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
|
17
|
徐紅星
|
48
|
分子光譜和納米光學
|
武漢大學
|
18
|
高原寧
|
54
|
粒子物理實驗
|
清華大學
|
19
|
龔新高
|
55
|
計算物理
|
復旦大學
|
20
|
韓占文
|
51
|
天體物理
|
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
|
21
|
程崇慶
|
60
|
數學
|
南京大學
|
22
|
傅吉祥
|
48
|
基礎數學
|
復旦大學
|
23
|
蔡榮根
|
52
|
引力理論和宇宙學
|
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
|
化學部(25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馬大為
|
53
|
有機化學
|
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
|
2
|
馬於光
|
53
|
高分子化學與物理
|
華南理工大學
|
3
|
王利祥
|
52
|
高分子化學
|
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
|
4
|
帥志剛
|
54
|
物理化學
|
清華大學
|
5
|
劉買利
|
58
|
分析化學
|
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
|
6
|
李峻柏
|
52
|
物理化學
|
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
|
7
|
李景虹
|
49
|
分析化學
|
清華大學
|
8
|
楊萬泰
|
60
|
高分子化學
|
北京化工大學
|
9
|
楊金龍
|
51
|
物理化學
|
中國科學技術大學
|
10
|
吳驪珠(女)
|
49
|
有機化學
|
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
|
11
|
遲力峰(女)
|
59
|
物理化學
|
蘇州大學
|
12
|
張東輝
|
50
|
物理化學
|
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
|
13
|
陳 軍
|
49
|
無機化學
|
南開大學
|
14
|
陳學思
|
57
|
高分子化學與物理
|
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
|
15
|
岳建民
|
55
|
有機化學(天然有機化學)
|
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
|
16
|
趙宇亮
|
54
|
分析化學、放射化學
|
國家納米科學中心、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
|
17
|
俞書宏
|
49
|
無機化學
|
中國科學技術大學
|
18
|
施劍林
|
53
|
無機化學
|
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
|
19
|
郭子建
|
55
|
化學生物學
|
南京大學
|
20
|
黃維揚
|
46
|
無機化學
|
香港理工大學
|
21
|
常俊標
|
53
|
有機化學
|
河南師范大學
|
22
|
彭孝軍
|
54
|
精細化工
|
大連理工大學
|
23
|
謝在庫
|
53
|
石油化工
|
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
|
24
|
謝作偉
|
53
|
有機化學
|
香港中文大學
|
25
|
謝素原
|
49
|
無機化學
|
廈門大學
|
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(32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馬 蘭(女)
|
58
|
神經生理和藥理學
|
復旦大學
|
2
|
王以政
|
59
|
神經生物學
|
軍事醫學科學院
|
3
|
王 巖
|
55
|
骨外科學
|
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
|
4
|
王建安
|
55
|
心血管病學
|
浙江大學
|
5
|
卞修武
|
53
|
醫學(病理學)
|
第三軍醫大學
|
6
|
劉奕志
|
54
|
眼科學
|
中山大學
|
7
|
劉耀光
|
63
|
植物遺傳學
|
華南農業大學
|
8
|
許瑞明
|
52
|
生物物理學
|
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
|
9
|
楊正林
|
51
|
臨床遺傳學
|
四川省人民醫院、四川省醫學科學院
|
10
|
何祖華
|
54
|
植物病理與生理
|
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
|
11
|
宋爾衛
|
47
|
腫瘤學
|
中山大學
|
12
|
張 旭
|
54
|
泌尿外科學
|
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
|
13
|
張克勤
|
58
|
農業植物病理學
|
云南大學
|
14
|
陸 林
|
50
|
精神病學與臨床心理學
|
北京大學
|
15
|
陳化蘭(女)
|
48
|
獸醫學、病毒學
|
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
|
16
|
陳曄光
|
52
|
細胞生物學
|
清華大學
|
17
|
季維智
|
67
|
生殖與發育生物學
|
昆明理工大學
|
18
|
屈良鵠
|
63
|
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
|
中山大學
|
19
|
種 康
|
55
|
植物生理學
|
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
|
20
|
顧東風
|
58
|
預防心臟病學與流行病學
|
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
|
21
|
徐安龍
|
54
|
比較與進化免疫學
|
北京中醫藥大學
|
22
|
徐 濤
|
46
|
生物物理學
|
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
|
23
|
黃荷鳳(女)
|
59
|
婦產科學
|
上海交通大學
|
24
|
董 晨
|
49
|
免疫學
|
清華大學
|
25
|
蔣華良
|
52
|
藥物科學
|
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
|
26
|
謝道昕
|
54
|
植物學
|
清華大學
|
27
|
蔡秀軍
|
53
|
外科學(腹部外科)
|
浙江大學
|
28
|
樊 嘉
|
59
|
腫瘤學(肝癌基礎與臨床)
|
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
|
29
|
滕皋軍
|
54
|
影像醫學、介入放射學
|
東南大學
|
30
|
顏 寧(女)
|
39
|
膜蛋白結構生物學
|
清華大學
|
31
|
魏輔文
|
53
|
保護生物學
|
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
|
32
|
瞿 佳
|
61
|
眼科學
|
溫州醫科大學
|
地學部(27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丁 林
|
51
|
構造地質學
|
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
|
2
|
王二七
|
67
|
構造地質學
|
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
|
3
|
王東曉
|
48
|
物理海洋學
|
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
|
4
|
王焰新
|
53
|
水文地質
|
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
|
5
|
史培軍
|
58
|
自然地理學
|
北京師范大學
|
6
|
劉 禹
|
53
|
樹木年輪與全球變化
|
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
|
7
|
孫和平
|
61
|
地球物理、大地測量
|
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
|
8
|
成秋明
|
57
|
數學地質、礦產普查與勘探
|
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
|
9
|
朱 敏
|
51
|
古生物學與地層學
|
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
|
10
|
張宏福
|
54
|
巖石地球化學
|
西北大學
|
11
|
張良培
|
55
|
測繪科學與技術
|
武漢大學
|
12
|
楊經綏
|
67
|
巖石大地構造
|
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
|
13
|
邵明安
|
60
|
土壤物理學
|
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
|
14
|
鄒才能
|
53
|
石油與天然氣地質
|
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
|
15
|
陸雅海
|
54
|
土壤學
|
北京大學
|
16
|
侯增謙
|
56
|
礦床學
|
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
|
17
|
胡瑞忠
|
58
|
礦床學
|
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
|
18
|
徐義剛
|
50
|
巖石學
|
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
|
19
|
談哲敏
|
52
|
天氣動力學
|
南京大學
|
20
|
黃建平
|
54
|
大氣科學
|
蘭州大學
|
21
|
彭建兵
|
64
|
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
|
長安大學
|
22
|
魯安懷
|
54
|
礦物學
|
北京大學
|
23
|
竇賢康
|
51
|
空間物理
|
中國科學技術大學
|
24
|
樊 杰
|
56
|
經濟地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
|
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
|
25
|
潘永信
|
53
|
固體地球物理
|
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
|
26
|
戴民漢
|
52
|
海洋生物地球化學
|
廈門大學
|
27
|
戴永久
|
52
|
大氣科學
|
中山大學
|
信息技術科學部(20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尤肖虎
|
54
|
通信與信息系統
|
東南大學
|
2
|
毛軍發
|
51
|
電磁場與微波技術
|
上海交通大學
|
3
|
王懷民
|
55
|
分布計算
|
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
|
4
|
王建宇
|
58
|
光電技術
|
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
|
5
|
王金龍
|
54
|
短波通信
|
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
|
6
|
馮登國
|
52
|
通信與信息安全
|
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
|
7
|
龍桂魯
|
55
|
量子直接通信與算法
|
清華大學
|
8
|
劉益春
|
54
|
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
|
東北師范大學
|
9
|
江風益
|
53
|
發光材料與器件
|
南昌大學
|
10
|
吳朝暉
|
50
|
計算機應用
|
浙江大學
|
11
|
李 陟
|
55
|
制導控制、系統工程
|
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
|
12
|
楊德仁
|
53
|
半導體材料
|
浙江大學
|
13
|
陸 衛
|
55
|
紅外光電子學
|
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
|
14
|
鄭志明
|
63
|
信息科學/數學
|
北京航空航天大學
|
15
|
胡以華
|
55
|
電子對抗
|
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
|
16
|
郭世澤
|
48
|
網絡空間安全
|
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第五十四研究所
|
17
|
高小山
|
53
|
數學機械化
|
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
|
18
|
崔鐵軍
|
51
|
電磁場與微波技術
|
東南大學
|
19
|
程代展
|
71
|
系統與控制
|
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
|
20
|
管曉宏
|
61
|
系統工程
|
西安交通大學
|
技術科學部(30人)
序號
|
姓名
|
年齡
|
專業
|
工作單位
|
1
|
馬 騁
|
53
|
船舶推進理論與設計技術
|
海軍裝備研究院
|
2
|
毛 明
|
54
|
兵器科學與技術
|
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
|
3
|
王鐵軍
|
55
|
應用力學
|
西安交通大學
|
4
|
盧天健
|
52
|
固體力學
|
西安交通大學
|
5
|
葉志鎮
|
62
|
材料物理與化學
|
浙江大學
|
6
|
田永君
|
54
|
超硬材料
|
燕山大學
|
7
|
劉昌勝
|
50
|
生物材料
|
華東理工大學
|
8
|
孫 軍
|
58
|
材料科學
|
西安交通大學
|
9
|
朱美芳(女)
|
51
|
材料學
|
東華大學
|
10
|
吳宜燦
|
52
|
核能中子物理與安全技術
|
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
|
11
|
宋永華
|
53
|
電氣工程
|
浙江大學
|
12
|
張懷武
|
57
|
電子材料與元器件
|
電子科技大學
|
13
|
張清杰
|
58
|
材料科學與工程
|
武漢理工大學
|
14
|
李 杰
|
59
|
土木工程(防災工程)
|
同濟大學
|
15
|
楊 偉
|
54
|
飛行器設計與飛行控制
|
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
|
16
|
楊孟飛
|
54
|
空間技術
|
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
|
17
|
芮筱亭
|
60
|
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
|
南京理工大學
|
18
|
周仲榮
|
51
|
機械工程
|
西南交通大學
|
19
|
歐陽明高
|
58
|
汽車動力系統
|
清華大學
|
20
|
范瑞祥
|
52
|
運載火箭總體設計
|
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
|
21
|
段文暉
|
50
|
計算材料科學
|
清華大學
|
22
|
段 進
|
56
|
城鄉規劃學
|
東南大學
|
23
|
趙天壽
|
56
|
工程熱物理
|
香港科技大學
|
24
|
趙陽升
|
61
|
礦業工程
|
太原理工大學
|
25
|
賈金鋒
|
51
|
材料物理
|
上海交通大學
|
26
|
郭萬林
|
56
|
力學
|
南京航空航天大學
|
27
|
郭烈錦
|
53
|
能源動力工程多相流及氫能
|
西安交通大學
|
28
|
曹一家
|
48
|
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
|
湖南大學
|
29
|
滕錦光
|
53
|
結構工程
|
香港理工大學
|
30
|
魏悅廣
|
57
|
固體力學及跨尺度力學
|
北京大學
|
|